秦續堅說:台灣好種到葡萄牙!葡萄牙牡蠣種原是台灣蚵仔!讓好種到葡萄牙!
葡萄牙牡蠣種原是台灣蚵仔,登國際期刊 |
作者 中央社 | 發布日期 2016 年 10 月 21 日 12:00 | 分類 生物科技 |
台灣竟然是「葡萄牙牡蠣」原鄉,農委會水試所透過生命條碼鑑定發現,確定葡萄牙牡蠣品種來自台灣,可能是透過 16 世紀大航海世代帶回歐洲,這項研究並登上國際研究期刊。
牡蠣是國內重要的經濟性貝類,據 2013 年漁業年報的資料,台灣年產量牡蠣達 2 萬 7,793 公噸,約新台幣 60 億元的產值外,台灣街頭巷尾常見的蚵仔煎、蚵仔麵線更是廣受歡迎的平民美食。
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表示,世界主要兩大牡蠣品種為太平洋牡蠣及維吉尼亞牡蠣。太平洋牡蠣主要分布在溫帶,是目前全球產量最大的牡蠣品種,包括日本、南韓、中國北方,養殖的全都是太平洋牡蠣。
長久以來各界皆沿用日治時期研究,認為台灣的牡蠣品種就是太平洋牡蠣。
農委會水試所海洋漁業組助理研究員蕭聖代表示,台灣位處同時具有溫帶、亞熱帶與熱帶海域交會的海洋,提供太平洋牡蠣與葡萄牙牡蠣共存機會。加上,台灣蚵農發現養殖牡蠣養不大,不像太平洋牡蠣可以長到相當大小。因此,水試所、台灣海洋大學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組成研究團隊,試圖解開台灣蚵仔身世之謎。
蕭聖代說,透過生命條碼(DNA barcoding)鑑定發現,台灣的牡蠣品種與分布在葡萄牙與法國南部的歐洲物種「葡萄牙牡蠣」品種相同,且利用和分子親緣演算顯示,葡萄牙牡蠣來自於東南亞物種,種原中心為台灣,並非源自歐洲,推測可能是 16 世紀航海時代帶回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拓殖。
蕭聖代也說,這項研究證明台灣蚵仔遺傳變異高,為葡萄牙牡蠣的原鄉,也在 9 月 26 日獲自然集團(Nature)《科學報導 Nature Group Scientific Reports》期刊刊登。
同時,台灣牡蠣養殖產業面臨海域污染、病蟲害問題、海埔地與工業區開發、附苗區開發等問題,為解決天然附苗蚵串質量不穩定,水試所副研究員戴仁祥表示,水試所透過建立「牡蠣人工蚵串生產技術」,其中包括微藻培養、種貝自然誘導產卵、幼生育苗、蚵串附苗等關鍵技術,培育生長速度較快、生產供應較穩定的牡蠣苗。
戴仁祥指出,這樣技術優點在於可完全掌控即將附著階段的時間點,也有效減少病害發生率及降低生產管理成本,選種後的牡蠣苗成長速度較快速,加上因為在陸地生產,環境因子較能控制,全年都可供苗,是牡蠣養殖產業發展的新突破。
(作者:陳政偉;首圖來源:Flickr/俊傑 張 CC BY 2.0)
留言
張貼留言